東陽[姓氏]

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東陽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姓氏淵源

東陽[東陽,讀音作dōng yáng(ㄉㄨㄥ ㄧㄤˊ)]

該支東陽氏,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古邑的名稱,其邑在今山東省昌樂縣。

東陽邑,古稱營陵、營丘,原為殷商萊國之地,西周初期,該地區被賞賜給姜太公,萊國不服,屢次與姜姓齊國爭奪該地區。

齊靈公姜環十三年(公元前569年),齊靈公派大將軍晏弱率軍侵取萊州,占領營丘,滅了萊國。之後,晏弱在其地修築了龐大的軍事基地,命名為東陽城,故址在今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喬官鎮以東一帶。自此,東陽成為齊國的一個軍事重鎮。

在春秋時期,駐紮在東陽城的軍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東陽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東陽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該支東陽氏,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古邑的名稱,其邑在今山東省費縣。

費縣,古稱鄪地、鄪邑,在上古系少皞的屬地,西周初期屬於青州。

公元前1056年,徐州之戎和淮浦之夷聯合起來進犯魯國,周公姬旦的兒子魯侯伯禽率領諸侯討伐,在鄪地告誡軍士。史官記錄了當時伯禽的誓辭,名為《費誓》,這是最早記載費地的文字。在西周初期,鄪地自為一國,為魯國的附屬國。

大致在周宣王時代,周王室封魯懿公姬戲之孫為鄪伯,鄪地自此成為伯國。在史籍《左傳·隱公元年》中記載:“費伯帥師城郎”,說明在魯隱公姬息姑(公元前722~前712年在位)時鄪地仍為伯國。

至魯桓公姬軌執政時期,鄪國淪為魯國的一個邑。

魯僖公姬申元年(公元前659年),鄪邑成為魯國上卿季友的私邑,又叫采邑。隨著魯國公室的逐漸衰微,到魯元公二年(公元前427年)以後,姬季友的後裔季孫氏據鄪邑自立為國,稱費惠公,因鄪邑在魯國東北部地區,因此又稱東陽公。

齊威王執政時期(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費國曾一度被齊國所吞併,齊威王改其為武城即南城,並使檀子守南城以拒楚軍。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前後,費國又被楚國吞併。西漢初年(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始置縣,屬東海郡,已有兩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戰國時期,該地住民中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東陽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東陽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該支東陽氏,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古邑的名稱,其邑在今河北省太行山以東邢台﹑邯鄲之間。

在史籍《姓苑》中記載:“東陽姓,此出於東陽郡也。”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後,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東陽邑歸屬趙國。

到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國大舉出兵攻打趙國,大將軍王翦身先士卒,一舉攻下趙國重鎮井徑(今河北井徑)。

之後,王翦率上地兵(今陝西北部),羌瘣率羌兵出井陘,楊端和率河內兵(今河南新鄉),分由南北夾擊趙國都城邯鄲。趙幽嫪王趙遷派大將李牧和司馬尚率軍抵抗。李牧採用築壘固守,避免倉促決戰的方針。秦軍屢攻不勝,形成相持。

後王翦利用趙王遷庸碌無知、其寵臣郭開貪財好利和嫉賢妒能的弱點,使用反間計。一方面停止進攻,保持對峙,派使者去趙營見李牧談和,一方面派間諜攜重金潛入趙都,賄買郭開,散布流言,誣告李牧私自與秦講和,相約在破趙後分地代郡。昏庸的趙王遷聽信讒言,遂命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為將。李牧拒不受命,被趙王遷殺死。由於李牧治軍有方,愛護部屬,在邊防與官兵共同生活、戰鬥多年,頗得士心,在他被殺後,趙國軍隊人心渙散,部隊紛紛解體。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農曆3月,王翦軍乘勢猛攻,一舉擊敗趙軍,殺趙蔥,占領了東陽一帶,趙軍大將顏聚懼怕逃走。到農曆10月,王翦、羌瘣合軍攻破邯鄲,俘虜了趙王遷,並率兵駐紮於中山地區,準備對燕國下手。

趙國滅亡後,秦始皇將東陽之地設為東陽郡,居於東陽之地的原趙國住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東陽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東陽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該支東陽氏,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古邑的名稱,其邑在今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

盱眙,是中國古代最早設定縣制的縣份之一,距今已有兩千二百多年歷史。春秋時期,盱眙古名為“善道”,屬於吳國,曾是春秋各路諸侯會盟的地方。

到春秋末期的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473年)的農曆6月,越王句踐滅吳國,盱眙歸屬於越國。

戰國時期的周顯王姬扁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國東侵,楚宣王熊良夫在滅越國之後擴地至泗上,盱眙成為楚國的東陽邑。

在戰國時期,東陽邑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東陽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漢朝時期東陽侯張相如,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該支東陽氏,出自漢朝時期開國功臣張相如的侯爵稱謂,封賜於東陽郡婺州。

西漢王朝到西漢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漢文帝劉恆在太尉周勃的扶持下即位執政,他登基後即下決心要對付一直侵擾漢廷西陲的匈奴,曾堅持要御駕親征匈奴。

臣子們慌了手腳,請出漢文帝的生母薄太后,由於薄太后的極力反對,使得漢文帝不得不放棄了親征匈奴的計畫,而任命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全權負責指揮前線對匈奴作戰。

當時,匈奴老上單于指揮匈奴騎兵已經深入漢地數百里,前兵鋒頭離長安城只有八十里。在得知東陽侯張相如集結了十萬人馬,並調動匈奴軍附近的上郡、北地郡和隴西郡三郡漢軍源源不斷地進駐時,老上單于果斷下令撤退。在張相如統率十幾萬大軍出兵時,匈奴軍早已經一溜煙跑遠了。

張相如舉棋不定,謹慎過度,琢磨好久後率大軍空手而歸。

漢文帝心中明白,無論是張相如,還是周舍、張武等人,皆非大將之材,所以勞師而無功,徒令匈奴人恥笑。催後撤了張相如的職務,起用並培植了周勃之子周涯夫。

在東陽侯張相如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爵位稱號為姓氏者,稱東陽氏,世代相傳。

第六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東陽王拓跋·丕,屬於以爵位稱號為氏。

北魏武衛將軍拓跋·謂,是北魏烈帝拓跋·翳槐的第四子。

史書記載,拓跋·謂寬雅有將略。常從北魏道武帝征討,有功,除武衛將軍。其子拓跋·丕,在北魏太武帝時從駕臨江,賜爵興平子。北魏獻文帝即位後,累遷至侍中。

當時丞相、車騎大將軍拓跋·乙渾謀反,拓跋·丕以奏聞,詔收拓跋·乙渾誅之,功遷尚書令,改封為東陽公。到北魏孝文帝執政時期,再封東陽王,拜侍中、司徒公。

拓跋·丕有個兒子叫拓跋·超生,一直為北魏孝文帝喜愛。北魏孝文帝曾車駕親幸拓跋·丕的家,以其執心不二,詔賜拓跋·丕入八議,傳示其子孫,允許犯罪百次,聽責數恕之(犯一次減一次,一百次以內皆饒恕其罪)。

在拓跋·丕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為姓氏者,漢化稱東陽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東氏、陽氏。

第七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國東陽太守沈約,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該支東陽氏,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國東陽太守、尚書僕射、太子太師沈約。

沈約,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吳興武康人(今浙江德清),先後在南朝宋、齊、梁三朝做官,舊史一般稱他是梁朝人。

傳說沈約左眼兩個瞳仁,腰上有紫色胎記,聰明過人。他的祖父沈林子、父親沈王璞都曾擔任高官,後父親被南朝宋國所殺,沈約只好到處“潛竄”、“流寓孤貧,篤志好學,晝夜不倦”,積累了二萬卷書。他母親怕他過分勤苦熬夜損壞身體,常常減少一些燈油,他於是白天讀書,晚上背誦,終於博通群籍,文才粲然,名聲顯赫一時。後來被濟陽蔡興宗、安西晉安王、齊文惠太子、竟陵王等顯貴賞識和提拔,直晉到擔任尚書左丞、御史中丞、寧朔將軍、輔國將軍、五兵尚書、冠軍將軍、征虜將軍等顯要職位。

隨後,沈約協助南朝梁武帝蕭衍謀劃和奪取齊國大位,建立了南朝梁國。在建立南朝梁政權的過程中,沈約曾連夜草就梁武帝的即位詔書,後來連南朝梁武帝自己都認為成就自己帝業的就是沈約和范雲兩個人,於是沈約被南朝梁武帝任命做了吏部尚書、尚書僕射等重職,同時分封為“建昌縣侯”,並將其母親謝氏封為“建昌國太夫人”。後沈約又擔任了更加顯赫的職務。

沈約是南朝時期一代文學巨豪,創造了詩歌格式上的“永明體”,他還是著名的史學家,著述了《晉書》一百十卷、《宋書》一百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十四卷、《邇言》十卷、《謚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還有《四聲譜》等。

沈約還養了一代文杰,即著名的《昭明文選》之作者南朝梁昭明太子蕭選,當代的中學語文課本中,皆選用他的一些美輪美奐的詩文。儘管後世有的詩評家認為他的詩歌不如鮑照、謝靈運,但是在撰寫“美文”方面,沈約算得是中國歷代文學家中最傑出的代表之一。

梁國建立的第二年沈約的母親去世,南朝梁武帝曾親自上門弔喪,進行慰勉,封賞並挽留他繼續工作。

沈約不喜歡喝酒,沒有什麼特別的嗜好,他的地位極端顯赫,自己卻非常樸素,每次被加官,他總是推辭再三。沈約的性格是澹泊自甘的,他在“東田”蓋了一幢房子,一眼能夠眺望郊外田野,在那裡他曾經寫下三千餘字的《郊居賦》,不但鋪陳景色汪洋恣肆,也寫出了自己“伴君如虎”、隱居保身的心情,文筆極端細膩生動。

沈約為人低調,作官一直戰戰兢兢、勤謹持惴,但最終還是不能免禍。在後來的幾次談話中,他的言辭皆不合南朝梁武帝的胃口,皇帝因此對他產生了不滿,於是沈約“憂懼而逝。”

沈約逝世時,他的嫡子沈旋當時已擔任了高官,南朝梁武帝免除了他三年守喪之禮,堅持要他在朝為職,直到沈約的妻子過世,才放沈旋迴到封地“建昌縣”。後來,沈旋又輾轉為官,最後還是回到建昌,擔任了“招遠將軍、南康內史”,當時百姓們皆稱頌沈旋的清廉。沈旋逝世後,沈約的孫子沈實接班,繼襲“建昌縣侯”。

唐朝初期,著名的史學家姚思廉和他的父親姚察皆非常崇敬沈約,在所著史籍《梁書·沈約傳》中,高度讚譽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評價他“高才博洽、一代英偉。”姚思廉在《梁書·沈約傳》中記載:“沈約,永明末出守東陽……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曾因操勞過度,日漸消瘦後,被世人以‘東陽銷瘦’、‘東陽瘦體’稱之,形容其體瘦。”《梁書·沈約傳》中還將沈約的《郊居賦》完整記錄下來,後世的許多成語皆出自該賦。

在沈約的庶裔中,有在南朝梁國被陳霸先所滅之時舉族遷逃,隨南朝梁武帝的孫子蕭詧曾在江陵地區建立了西梁政權,傳三帝後,西梁政權亡於隋文帝楊堅,沈約的庶裔子孫有改以先祖“東陽太守”之官稱為姓氏者,稱東陽氏,再後有改單姓楊氏者。

歷史名人

東陽無疑:(生卒年待考),著名南朝宋散騎侍郎、文學家,著有《齊諧記》七卷。

註:

在南朝宋政權的官吏牒冊中未查到“東陽無疑”其人,因此不敢斷定其為南朝宋人。此處為抄錄史書舊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